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大学应成为时代风气的“领跑者”
2017-05-27 10:08:00
中国教育报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爱问这三个问题的,除了哲学家,还有保安。据新华社报道,过去20年,北大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上研究生,后来还当上了大学老师。
  媒体报道过的一个典型是,北大保安甘相伟考上北大中文系,并出书《站着上北大》。不只是北大,北外保安刘生生回家复读,发誓考北外;中山大学保安杨顺自学英语,邂逅瑞典女留学生坠入爱河,喜结良缘并赴瑞典读书……这些年,大学保安成为教育界一群惊艳的存在。他们能上演人生逆袭,恐怕与工作地点密不可分。大学是社会的文化高地,保安们耳濡目染、心向往之,并不奇怪。
  大学经常被喻作象牙塔,既是塔,也会有某种围城效应:保安们把“进塔”当作理想,而象牙塔内,有时却并不尽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大学生中,有人荒于学业,找人替课明码标价,毕业论文频频“注水”;有人体质不佳,视长跑、游泳为畏途,对学校的严格要求还颇多怨言;有人诚信缺失,为偿还校园贷不惜欺骗同学,等等。至于教师,有人“教诲”学生追名逐利,有的忙于个人事务而疏于教学,还有人学术不端甚至道德败坏……
  这不免让人有些失望。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天然带着某种近乎圣洁的属性,并与世俗社会保持着适当距离。大学是社会发展的引领者,是滋养梦想的沃土,是放飞理想的平台。中国古人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希腊倡导的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古今中外的所谓“大学”之道,概念不全相同,但理念却相通:大学之道的核心,在于弘扬美德、求索新知、追求知识和人格的完善。大学不应一味姑息现实的苟且,而更应笃信诗和远方。
  我们的大学并不曾缺乏诗意。上世纪80年代,大学校园可谓诗意缤纷,学生们以谈诗为乐、以写诗为荣。可喜的是,据媒体报道,时下校园诗歌有在沉寂中回暖的势头,有的大学诗社成员涨至百余人,而校园诗歌节、朗诵会、讲座等活动也日渐红火。正如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老师所说,“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谋生的必需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大学不应只有诗意,还应有情谊。在湖北大学,最近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毕业礼:没有酒水,没有娱乐活动,35名同学围坐在教室,吃盒饭、喝矿泉水,用开座谈会的方式庆祝毕业;省下来的开销,全部捐给班上一位患重病住院的同学。这是发生在该校商学院2013级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的真实故事。这场“最暖心的毕业礼”,让人看到了人性之光和大学之美。
  暖心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四川长江职业学院,两天时间里,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大学生杨丰瑞成功卖出了125盆花。他在大家上课吃饭的必经之道摆了个摊,“看客”看上喜欢的,就按照花盆上的标价扫码支付,而他自己则可以放心去上课、自习。结果,一盆花都没被偷拿。卖花更像是一次诚信测试,很多人或许都像杨丰瑞一样并没有抱太高期待,然而答案却足够惊喜。
  在讲台上一站就是58年的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章竹君,则诠释了何为师者风范与职业精神;通过兼职工作资助三名贫困生读完初中的贫困女大学生汤丽莎,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与助人情怀……这一切都让我们更加相信,大学可以成为引领社会风气的开端,成为正能量的输出地。
  大学是社会的精神高地,这种角色定位从未改变。大学应当有作为社会精神高地的自觉和自信,勇于做社会的“领跑者”而不是“跟跑者”。这样的大学,才足够称其为“大”,才更加令人向往。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