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南通大学打造“新工科”人才培养新“引擎”
2020-07-08 10:31:00
南通大学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近一年来,南通大学通科微电子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硕果累累。作为学校首个“产业学院”,通科微电子学院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引领,依托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对接产业链,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共同体。不久前,通科微电子学院还入选了江苏省首批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成为我校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新“引擎”。
  对接产业链  优化“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如何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如何在产业转型中形成新的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下各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主题。
  作为微电子产业“一线城市”的南通,无论是产业销售总量,还是封装测试等多个细分领域都是全国领先,已初步形成了微电子领域完整的产业格局。“微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涉及到信息、材料和能源等科学技术领域的核心问题。”校长、通科微电子学院理事长施卫东指出,“这些核心问题和颠覆性技术均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特征,迫切需要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特征的‘新工科’人才。”
  “新工科”人才培养破题,最先需要面向新兴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我校在学科发展上主动布局谋划,建立跨学院和学科的专业合作机制,积极和地方经济发展接轨,构建“政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5月17日,学校与南通市港闸区人民政府、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锡麟力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邑文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了通科微电子学院。
  以集成电路产业链为主攻方向,通科微电子学院在成立之初就树立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工程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目标,依托学校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构成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融合的产业专业集群,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深度融合。目前,学院已建成了江苏省专用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新能源装备及其智能测控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集成电路先进封装测试重点实验室等6个科技研发平台和8个实习实训平台。
  创新培养模式  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学院的三年学习,我深刻认识到集成电路研发工作不仅精细与严谨,还交叉了多门专业的知识。”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74班王伟同学通过参与“交联车间四楼自动排风系统”“通信铁塔人员监测系统”等校企合作研发项目,除了夯实了本专业数字信号处理、传感器技术等专业知识,还系统学习了单片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知识。他感慨道,“学院‘真题真做’的项目化教学方式让我对未来工作充满了信心。”
  “‘新工科’人才培养一定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高质量就业为根本。”学院院长章国安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贯穿于通科微电子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实施“3+1”培养方案,即前三年校企联合培养,第四年在企业实践学习,凝练出“理论知识—工程实践—集成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地方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达到教育与产业、人才与市场、学业与就业无缝对接。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根基,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则是为学生成长送上搭配合理的“营养套餐”。“对教师来说,如何把课程与科技前沿、企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怎么打造‘金课’,让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也是一个考验。” 王伟的导师杨永杰教授主讲的《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课程首先实现了教学团队改革,将校企人员混编,教学团队成员由学院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组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面向工程化的改革,以科研项目驱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围绕“通识、基础、专业”课程群增设多元课程,推动课程内容重组,灵活设置课程模块,《模拟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自动检测技术与人工智能》等十余门核心课程是通科微电子学院联合企业精心打造的“金课”,其中4门课程入选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自编的5部教材被评为省级重点教材。“地方综合性大学电气类集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全员全程合作协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这两项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探索还获得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丰沃创新土壤  构建学生成长发展平台
  “30万元的奖励是学校对我们努力的肯定,也为今后更多同学们参与科研创新营造了更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去年底南通大学召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总结表彰会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71班范雷金同学团队凭借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获得了学校给予的重奖。
  范雷金同学在二年级走进了学院共建企业——无锡信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实训实验室。在实践中,他和团队小伙伴发现在船舶及其配套装备制造中,虽然已经有焊接机器人开发应用,但这些机器人是无法移动的固定机器,工作效率受到很大限制。“如果改成可移动的形式,不仅能提供工作效率,还能代替人工到一些危险的地方作业。” 范雷金带着这“奇思妙想”找到了导师张堃副教授,最终创新研制成功“海工高精密智能焊接系统”,填补了国内外焊前、焊中、焊后一体化自动作业技术和装备空白。
  “实践是萌发创意的源头,学院实行的‘1+N’导师制是我们创新成功的坚强后盾。” 范雷金提到的“1+N”导师制是通科微电子学院打造的一个实践教学的产教创新训练平台。“1”是主导师,“N”是随着科研项目不断变化的导师组,校企合作按照“新工科”涉及的各个专业领域形成项目导师库由学生按需选择。
  “只有走出校园,向产业寻思路,创新才有生长的土壤,科研才有更强的生命力,只有积极开展实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谈及教学经验,章国安说道,“我们要求教师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要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充当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引导者、推动者,让所有学生加入到老师的课题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展。
  从“人才培养新体系”到“面向工程化的课程新模式”,再到“产教创新训练平台”,通科微电子学院为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了一条畅通的“跑道”。学院成立三年来,学生100%参与科研实践训练,获得省级以上等大学生课外竞赛奖项共273项,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59项,获奖学生达300余人次。
  “‘新工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需要不断总结和完善。”校党委书记浦玉忠说道,“我们将继续秉承‘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人才培养理念,邀请更多企业联合改进培养模式,完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全面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校报记者 范苏)

通科微电子学院学子在企业进行PLC技术实训。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671773186 2021-01-18 09:10
SRC-671773186 2021-01-15 09:33
SRC-671773186 2020-12-25 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