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全国第26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子再创佳绩!
2023-04-20 18:28:0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近日,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喜报传来

  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五位参赛同学均获奖

  位列全国高校奖牌榜第26名

  在该项赛事实现新突破

  国赛获奖,历史突破

  众所周知,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The Chinese Mathematics Competitions)是面向本科生的全国性最具影响力的高水平学科竞赛之一。旨在促进我国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和选拔数学创新人才,为青年学子提供展示数学能力的舞台。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共设32个赛区,968所高校近22万名学生报名。竞赛分为数学专业组和非数学专业组,经过初赛,最终全国仅732人获得决赛参赛资格(其中数学专业组382人,非数学专业组350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6位同学进入决赛名单,入围人数全省第二。由于疫情原因,决赛推迟到今年举行,实际参加决赛的共5位同学。

  经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同学的不懈努力和竞赛指导团队教师的辛勤付出,所有参赛同学均表现优异。其中,非数学专业组2020级长望学院尹春阳、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孙天臣获一等奖,2019级长望学院刘悦阳获三等奖,全省仅5人获得该组别一等奖。数学专业组2018级数学与统计学院张继溥获二等奖、2020级数学与统计学院王子宸获三等奖。此次决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非数学专业组和数学专业组在获奖等级和获奖人数上均实现新突破。

  放飞梦想,成就未来

  领奖台上,师生洋溢的笑容背后是层层选拔和日夜的训练,大家一路相伴同行至今。这场比赛于他们而言,不仅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更汲取到了数学的魅力与陪伴的美好,回忆整个备赛过程,每个人都有数不尽的暖心小事想要诉说。

  “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获非数学专业组一等奖的孙天臣表示,这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大学生数学竞赛。虽然没有经过数学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但凭着一颗平常心、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团队教师的悉心指导,最终成功取得好成绩。

  “参赛前,学校组织了两个月紧张的备赛,一边分专项复习,一边进行大量的模拟练习,让我逐渐找回了以前的手感。”回忆备赛经历,孙天臣说,自己成功的秘诀就是,遇到难题不慌张、遇到普通题不大意。更重要的是,比赛期间,认识到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同学,能向大家学习到不少好的学习经验。

  来自大气物理学院2019级的王一帆在省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决赛资格。“任课教师朱晓欣老师当时总是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并且在我打算考研转数学专业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帮助。”王一帆说,由于疫情原因,赛事推迟一年,因为与考研冲突,他还是带着遗憾退出了决赛,但却以第一名考上了南京大学数学专业的研究生。“未来我打算学习分形方向,感谢南信大的这段经历,让我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有信心。”王一帆表示。

  以赛促学,提升能力

  近年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度注重通过学科竞赛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跨层次、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竞赛项目,“以赛促学、以研促教”,不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竞赛项目为牵引,引导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培育专业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

  “自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举办以来,数学与统计学院组建了一支优秀的竞赛培训团队,教师们潜心钻研、无私奉献,通过培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此同时,迭代优化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数统院副院长、公共数学教学部主任朱建说,简单可以概括为“二次选拔,三期(四轮)培训,四场考试”,即报名参赛的学生要经历校赛→省赛两次选拔,省赛春季培训→国赛预赛暑期拔尖培训+秋季培训→国赛决赛培训三期(四轮)培训,以及校赛→省赛→国赛预赛→国赛决赛四场考试。专题培训与模拟练习相结合,线上课程与线下授课相结合,团队指导与导师指导相结合,面上培训与拔尖培训相结合,这样一轮轮下来,学生最终脱颖而出。

  竞赛成绩的取得,既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良好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的体现,也是近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成效的彰显。通过“教学—竞赛—考研”体系化贯通,以竞赛为抓手,弥补教学与考研之间的空档期,助力学生的成长。学生除了在高级别赛事中竞争力显著提升,近年来数学考研成绩也节节攀升,2023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数学考研成绩的达线率提升了近6个百分点,高分段学生占比大幅增加。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