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南通大学名师风采丨访严晓江教授:守初心,担使命,比奋斗
2021-05-24 18:01:00
南通大学

  严晓江教授

  中共党员,文学博士,三级教授。首届江苏社科英才,江苏省333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南通市226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南通大学拔尖人才,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曾获江苏省政府留学基金赴美国麻省大学访学。研究方向为翻译学与比较文学。讲授商务翻译、中外翻译理论等本、硕课程。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项,主持江苏社科英才、省厅等课题6项,参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翻译学研究型教材2部,参译《译文版牛津英汉双解词典》,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级、市厅级科研成果奖10项。

  初心是什么?

  2019年底,外国语学院党委举行“守初心,担使命——学习身边先进典型”主题党日活动。严晓江教授应邀作为访谈对象,从理想信念、成长过程、教学科研等方面畅谈感悟,与师生共勉,进一步坚定“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的初心,以实干精神助推学校“8050计划”。严老师十分看重党员教师这个身份,她说:“正是党员教师这个身份,使我既普通又特殊。”党员教师应成为教师的表率。她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且用工作实绩诠释共产党员的内涵。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严老师躬耕于三尺讲台,言传身教。她用与时俱进、深入浅出的讲课方式引领学生遨游知识海洋,更使他们深深感受着翻译课堂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她说:“在目前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外语专业固然需要专业课程学习。但是,如果缺乏人文学科视野和使命担当意识,单纯进行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训练,则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优秀人才培养的需要。”严老师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开始,逐步积淀人文素养。品位经典,传播经典,有助于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在当今倡导绿色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倡导绿色精神生活,让心灵绿色常青。她常常勉励学生要牢记初心:“今后不论身在何方,不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奋发进取、报效祖国,平凡也能演绎精彩人生。”几年前,严老师曾担任翻译专业学生的班主任,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都循循善诱。身残志坚的桑明铭同学学以致用,靠知识和智慧自食其力。远赴美国深造和工作的沙晓燕同学发出了肺腑之言:“严老师的人品和学识是我学习的榜样。作为异国他乡的通大人,我一定要为母校争光。”考取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的陈唤春同学很有感慨:“特别感谢严老师当年对我们的严格要求和规范化训练,这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功。”这些听似平常的话语,却是对严老师育人初心的朴素注解,也是学生践行初心的具体体现。

  使命干什么?

  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体系,做好中外文化交流的架桥人,尤其要用外国人便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优秀的中国文化,这是外语教师和翻译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严老师胸怀这样的使命意识,在跨文化研究和学科交叉方面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将翻译研究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特色。围绕“外国文学经典引进来”与“中国文学经典走出去”两个方向,获得两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国家课题立项难,研究过程亦充满艰辛,按时结项殊为不易。每个项目从酝酿、申报、立项、结项、出版到评奖等环节,几乎要花费5年时间,才能另辟蹊径,再进入下一个新课题的准备。成果的价值如同大浪淘沙,在一遍遍的打磨中不断得以完善。严老师第一项国家课题的结项成果专著《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获江苏高校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著名翻译家、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柏然教授这样评价:“此书既考证钩稽,又评述阐释;多见旁搜远绍,又不乏烛幽索隐。披读严之新著,处处可见其探究发现之精神,与穷治其事之韧劲。” 第二项国家课题的结项成果专著《〈楚辞〉英译的中国传统翻译诗学观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著名翻译家、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指出:“本专著对整合翻译学与楚辞学的跨学科研究,弘扬中华文化价值观,彰显典籍翻译理论构建的中华文化思想具有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

  严老师一直配合文学院申博建设,是南通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借助“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的良好平台,以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导向,在楚辞学、海外汉学、翻译学的交叉研究方面不断进行开拓挖掘。她认为:向世界译介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让中华典籍走向世界,是翻译工作者肩负的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

  奋斗比什么?

  “心血斑驳了岁月,信仰惊艳了时光”,2018年首届南通大学卓越贡献奖的这句颁奖词是对严老师坚守初心、求真务实、潜心治学的真实写照。当被问道“奋斗比什么”时,她若有所思地说:“一比投入,二比产出。”投入就是要有老黄牛和孺子牛的精神,产出则要有拓荒牛的气魄。严老师难以忘怀在参与编撰辞典过程中导师的由衷感叹:“我和我的同事们终日躲进小楼领略着‘铁窗’生涯,埋首于蝇头小字,于无声处字斟句酌,于无息间日积月累。相对于寂寞来说,编写词典是一种宣泄,是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抗衡的一种生命活动。”这种执着坚守、无怨无悔的初心时常激励严老师马不停蹄,力求新突破。

  严老师深情回忆起在南京大学读博的三年时光。她惜时如金,甘愿坐冷板凳,每天清晨到达翻译研究中心那座古旧的小木楼埋首书海,夜幕降临时分回到南园那间简陋的宿舍舞文弄墨。别人眼里看似“苦行僧”般的生活,她却怡然自得。“踽踽前行路,陋室出文章”,三年如一日的辛勤投入终获收益。博士毕业论文《梁实秋中庸翻译观研究》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该专著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江苏省外国语言文学与翻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她始终牢记读博期间许钧教授对博士提出的两种素养:一是创新精神,二是发展潜力。近年来,严老师有关中国典籍翻译的研究成果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人民网、新华网、理论网、中国干部学习网等网站转载。面对累累硕果,她淡然地说:“搞学术研究,一靠兴趣与责任,二靠潜心与坚持,三靠积累与感悟,四靠特色与创新。正如王国维所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严晓江教授为人朴实,做事踏实,功底扎实,求实创新。她的潜沉之心激励着年轻学子追求卓越,不断超越。创远见,理当志存高远;展宏图,更应激扬人生。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