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见习实训理应受欢迎 毕业生为何冷落“见习岗位”
2008-10-29 10:22:00

  “没有工作经验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永远不会有工作经验。”这是一个就业怪圈,而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这个“怪圈”中无所适从;企业也在抱怨: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不能立即派上用场,却又频频跳槽,企业无法承担这笔培训成本。

  在供需双方“僵持”的状态下,政府出面,启动了毕业生见习实训计划。上周末,13个省辖市的省级毕业生见习基地提供了2280个就业见习岗位供毕业生选择,这些岗位,主要面向07、08届未就业的江苏籍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3个月的见习期内,见习人员每人每月发放500元生活补贴,并为每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所谓“见习”,就是由政府补贴的方式,让还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岗位上见习,以此提高动手能力、敬业精神等综合职业素质。但出人意料的是,面对这样的“准就业”机会,毕业生并不怎么买账。记者发现,相比日常的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周末的见习岗位“双选会”的人气明显下降了不少。

  这项曾被普遍看好也被认为是毕业生、企业、政府“三赢”的举措,为何遭遇尴尬?

  周伟,08年从徐州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广东一家生产冷柜的工厂做管理工作。由于工厂整体搬迁到偏僻的地方,他就辞职了,想在老家找一份工作。可是,事情并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找家正规的公司,真的很难!几次都是1个月试用期后就被通知不用再来上班了。我们虽然很年轻,但真的耗不起这么多时间,这里一个月,那里一个月,一年下来,单位是换了不少,可没一个稳定的。”他抱怨说,其实,不是我不愿意做久,是没办法稳定。“这样拖下去,我们仅有的年龄优势就没了。”

  记者了解到,周伟这次来到“双选会”,想参加见习计划的动机很简单,就是看最后有没有希望留下来。“最怕的就是3个月后,单位还是让我走人。可问了一圈,好点的单位都不敢承诺一定能留下来。”对此,周伟既失望又无奈。

  毕业了,没找到工作;或者找到工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辞职了。和周伟一样,500元的政府补贴对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他们的最大希望,还是找一份“正式的工作”。这些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对于工作的期待,大多是:稳定的,正规的。

  而作为岗位提供者,企业方也有自己的苦衷。职业见习是一项公益事业,企业也想通过见习,发现合适的人才。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找到满意的人才并不容易。

  有关专家分析说,毕业生及其父母的就业观念,“企业要求”与毕业生素质之间的需求错位,是导致见习岗位招聘难的主要原因。

  从就业观念来看,很多毕业生及其父母认为,参加见习时间成本高、收入少,觉得同样是参加工作,见习似乎“不值”。

  从需求错位来看,首先,在数量上,合格的见习岗位远远低于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几千个见习岗位和数以万计的尚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相比,实在显得“杯水车薪”。其次,在要求上,见习岗位要求与毕业生的期望之间存在失衡。有的见习企业觉得毕业生不符合岗位要求,不能勉强留用;有的毕业生却看不上岗位,觉得不适合自身发展。此外,提供见习岗位的企业并不能在见习前就承诺见习后留用,不管是3个月还是6个月的见习期,这份“没有结果”的尝试让很多人还没开始就决定放弃。

  本来是一大好事,实施过程中却碰到尴尬。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参与其中的各方都做出努力。

  从尚未就业的毕业生来说,务必转变观念。近几年,南京的“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实训计划”每年都提供2000个见习实训岗位,其中60%以上的毕业生在见习期满后都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可见,见习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毕业生及其家长应充分认识到,“见习”不同于就业,它带来的是经验的积累、职业能力的提升,其价值不仅止于简单的每月500元收入。从企业来说,也应适当调整对见习计划的理解,对这些未就业大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专家认为,对于见习计划本身,也可以进行一些完善。比如,将见习期前移,见习与应届大学生的毕业实习接轨,给大四学生提供更多“真刀真枪”的机会。这样做,还有利于规范大学生实习。而对在见习带教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企业,政府可给予更多的鼓励。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