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苏州城市学院院系速递 | 走进轨道交通工程系
2022-06-15 16:42:00
苏州城市学院

  晨光将启 远方在前

  在冲破漆黑夜幕 

  酣彻破晓黎明之时

  愿各位学子

  能够选到心仪的院系专业

  让我们一起圆梦于苏州城市学院!

  本期院系速递——轨道交通工程系

  图片苏州城市学院的轨道交通工程系现有车辆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三个本科专业。学校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机械、电子、计算机、轨道交通信号等方面工程技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轨道车辆系统、电气设备智能控制和轨道交通机电设备控制等领域从事系统运行控制、设备检修维护、工程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经营等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总学分150分,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01 车辆工程

  专业介绍

  车辆工程专业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为重点、铁道机车为延伸,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轨道交通车辆系统设计、管理、制造等方面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专业知识扎实、素质过硬、能力突出的轨道车辆系统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

  机械制图、微积分、电工与电子技术、普通物理、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轨道交通车辆结构。

  专业优势

  车辆工程专业掌握车辆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车辆设计与制造、车辆测试与试验、车辆运用等基本能力,能在车辆生产、运用和管理部门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同时,车辆行业属于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支柱型产业之一,行业规模巨大,就业机会众多。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能够在现代车辆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等就业单位,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试验检测、应用研究、技术服务、经营销售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02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专业介绍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学习电力电子、自动控制和微机控制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能够在电气设备智能控制领域从事系统运行控制、设备检修维护、工程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经营等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

  微积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

  专业优势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是一个强弱电结合,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交叉融合的宽口径专业。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跨越发展的大背景下,本专业将电气工程、控制理论与现代智能控制技术相结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电网公司、工矿企业、科研院所、电气设备制造及控制系统集成领域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维护及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

  03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专业介绍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电子技术、轨道交通信号技术、控制理论,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铁路通信和信号系统工程安装、管理、使用与维护、设计与施工等方面工作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轨道交通人才。

  核心课程

  微积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轨道交通信号基础、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专业优势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具有国家行业需求的鲜明特色和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伴随国家交通强国战略的大力实施,国内轨道交通行业将持续高速发展,本专业人才需求也将稳步增长,专业就业前景广阔。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从事高速铁路、既有铁路、地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厂矿企业铁路等领域中信息和控制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系统集成、施工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答疑解惑 Q&A

  

  轨道交通工程系的考研情况如何?

  轨道交通工程系在历年考研中表现优异。在2021、2022年研究生考试中,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和车辆工程专业分别有14人、8人和17人被境内外高校录取。其中包括东南大学、东北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多所国内985、211和双一流高校。

  轨道交通工程系学生通常参加哪些学科竞赛项目?

  轨道交通工程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与开发竞赛”、“四驱车创新设计大赛”和“物理实验与科技作品创新竞赛”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